当前位置:

首 页 > 资讯中心 > 中心要闻 >

“河南一号”遥感卫星运行一年成果丰硕


信息来源:中心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3-08-10    浏览次数:   字号:[ ]

应用领域广泛 产业带动明显

“河南一号”遥感卫星运行一年成果丰硕

DSC_7584.JPG

8月10日上午,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河南一号’卫星发射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一年来,“河南一号”遥感卫星运行良好,影像成果应用广泛,产业带动效果明显。“河南一号”协同国家高分、资源等系列公益卫星和“吉林一号”等商业卫星,实现了全省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每两月动态更新一次的能力,形成了百余颗卫星共同保障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监测监管需求的新格局。

2022年8月10日12时50分,首颗以“河南”命名的遥感卫星——“河南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投入运行。目前,“河南一号”卫星协同“吉林一号”遥感卫星已累计获取原始数据11972景,生产完成全省镶嵌“一张图”影像产品7期,数据总量达到12TB。加工后的影像产品得到了广泛分发共享,累计提供影像成果30余批次,总覆盖面积达425万平方千米,总数据量超过95TB。                     

应用服务领域广泛

一年来,“河南一号”卫星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开发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将规划“三区三线”等管控边界与“河南一号”卫星动态更新的遥感影像、物联网等多种感知数据相结合,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了动态监测,快速识别国土空间变化,对规划指标进行评估预警,助力健全规划监测评估机制。

二是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充分发挥“河南一号”卫星高分辨率、高时效优势,对土地利用业务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和预警,尤其对闲置土地、应开未开、应竣未竣等情况进行持续性、高频次遥感监测。一年来,利用该卫星影像完成了全省千余宗疑似闲置土地的内业核查和实地核实工作,消除了闲置土地500余宗,在2022年自然资源部前三个季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及开发利用监测监管情况的通报中,我省新增闲置土地减少量位居全国前列。

三是在矿山综合整治方面,常态化开展了全省露天矿山开采和生态修复监测,结合矿业权数据分析提取新增违法违规问题图斑,形成了“日监测、周汇总、月快报”的矿山综合整治监测监管机制,提升了疑似问题图斑提取的实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管理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已监测发现疑似问题图斑65批次,结合实地核实,制止违法采矿行为60余起。

四是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利用“河南一号”卫星数据,开展了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成效遥感核查,对5市25个县(市、区)53项工程249个子项目修复前后的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分析评价修复状态,监督市县提升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此外,还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了遥感监测分析,跟踪整治进展、分析整治成效。

五是在基础测绘更新和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方面,“河南一号”卫星影像支撑了全省1∶1万基础测绘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河南)、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利用亚米级遥感影像,对城市监测内容进行细化和补充,开展自然资源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类型、面积、范围、分布和变化情况调查,有效保障了全省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工作的实施。    

“河南一号”卫星遥感影像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全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用途管制、规划编制与评估、矿产管理、地灾防治、执法监督等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省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专项治理行动中,建立了“日监测发现、周汇总分发、月通报结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核”的监管体系,使河南土地管理秩序稳定向好,耕地保护取得了扎实成效。

 一年来,“河南一号”卫星数据成果已经应用到了我省生态环境、农业、水利、财政、审计、应急等领域,效果显著。

 一是生态环境领域。利用“河南一号”卫星亚米级影像成果,完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破坏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开展了针对生态环境部下发的“绿盾”专项行动点位,整改成效跟踪监测、全省30个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并建立了自然保护地监测监管系统和移动核查APP客户端,实现了相关生态问题从监测发现到下发核查、处置销号的完整闭环管理。

二是在财政领域。利用“河南一号”等多源卫星数据成果,结合农作物物候期,解译提取全省小麦、水稻、玉米等农险标的作物的种植分布,监测作物长势,对承保、理赔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评价,发现不实承保和理赔问题,规范承保机构行为,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三是在审计领域。累计提供了全省10余个批次的影像成果,保障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审计、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竣工决算审计、高标准农田审计等工作,并协助开展相关审计疑点问题图斑,提取分析、核查确认,利用“河南一号”卫星影像实现了“疑点获取、任务派发、核查取证、综合研判”的全过程审计业务闭环监管。

四是在应急领域。基于“河南一号”成果,开发了应急航空巡察系统,为森林防火航空巡察、应急出图提供了在线影像应用服务保障,同时还支撑了我省森林防灭火基础数据资源整合与调查工作;在今年我省小麦收获期遭遇“烂场雨”期间,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综合利用“河南一号”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气象卫星等数据,结合无人机航空摄影,对全省小麦受灾情况进行了综合监测评估。当前,正值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高发期,“河南一号”卫星协同国家公益卫星、“吉林一号”卫星星座,能够持续对地观测获取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能够为灾情评估、应急抢险、灾后重建提供精准、客观的依据和支撑。

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发射“河南一号”卫星,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河南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高标准打造全方位、多要素、全覆盖的卫星监测预警体系,保障了河南省各行业对遥感数据的广泛需求。       

“河南一号”卫星的成功运行,是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结束了河南没有卫星的历史,在全国自然资源系统中,一跃成为第二个拥有卫星的省份。对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破冰抢滩,换道超车,开启空天地信息产业新格局,带动河南卫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卫星应用产业从无到有,走过了多年历程。2016年,河南省遥感院成立了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河南分中心,当时,全国仅成立了包括河南在内的四个省级分中心。国家机构改革后,2019年,由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申报、经自然资源部批复,河南省遥感院牵头成立了河南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这支队伍为河南卫星产业应用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2022年8月31日,“河南一号”卫星投入运行伊始,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即印发《关于加强“河南一号”等卫星成果应用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提出:依托“河南一号”等卫星资源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治理能力,推进“河南一号”等卫星遥感数据成果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卫星应用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以“河南一号”卫星为开端,今年我省又相继发射多颗卫星。在“河南一号”卫星引领下,“豫”星更加灿烂。   

今年4月4日,我省发布《2023年河南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到今年年底,河南省卫星及应用产业将实现创新平台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目标。

未来,河南省将进一步抢抓卫星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加强与相关龙头企业合作,深入推进卫星遥感数据的增值服务,培育孵化遥感数据加工应用类、自然灾害评估类、生态环境监测类、城市体检和空间规划类等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我省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推动河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园、鹤壁市“5G+空间地理信息”试验区、郑州北斗产业园、南阳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河南市场规模优势,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全国卫星及应用产业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力量!

 附:“河南一号”卫星简介

“河南一号”卫星一颗遥感卫星投入使用后一是可实现全省优于1米高分辨率影像,每两月覆盖一次,将更好地满足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及时响应、自然资源保护监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数据需要。二是实现海量遥感影像数据自动化加工处理、智能化监测应用、信息化分发服务等,建立与“河南一号”遥感卫星相匹配的加工利用和应用服务能力,支撑高频次加工处理和分发共享。依托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现有能力,升级遥感专用数据处理系统,建设遥感智能解译与变化检测系统和云支撑环境,形成遥感数据自动化加工、智能化应用的省级遥感云计算中心。基于统一的遥感数据支撑体系,建立遥感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全省遥感影像分发共享网络化和云平台服务社会化。三是形成横向到边覆盖政府各行业管理部门、纵向到底贯通市县乡的遥感应用服务体系实现全省遥感影像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健全遥感应用体系,打通省、市、县遥感应用链条,形成遥感数据全省共享、遥感技术服务社会各行业的应用格局着力推动遥感影像广泛分发服务,使遥感技术应用进入行业主体业务和地方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

DSC_7655.JPG

DSC_7767.JPG

DSC_7898.JPG

DSC_7856.JPG

DSC_7737.JPG

DSC_7884.JPG

记者提问

DSC_7822.JPG

记者提问

DSC_7664.JPG

DSC_7671.JP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