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资讯中心 > 中心要闻 >

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正式上线


信息来源:国家测绘局网站    发布日期:2011-01-19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1年1月18日下午3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测绘局副局长闵宜仁宣布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www.tianditu.cn)正式上线。国家测绘局副局长宋超智、闵宜仁向中外媒体介绍了“天地图”网站正式上线的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天地图”由国家测绘局监制、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管理、天地图有限公司运营。“天地图”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统一的在线地图服务,是中国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的中国自主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地图”的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国测绘服务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由离线提供地图、数据服务向在线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将极大地促进地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应用,对于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促进中国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天地图”的建设背景

 

  由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世界各国通常都把地理信息资源作为国家战略性信息资源予以高度重视和加快开发利用。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对统一、标准、权威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迫切。国家测绘局指导建设“天地图”,就是要解决我国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测绘公共服务手段落后的问题,提升我国地理信息集成服务能力,加快我国地理信息服务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向公众提供地图与地图信息浏览查询服务,向企业、专业部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资源的应用开发环境,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加快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

 

  2010年初,国家测绘局决定指导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等单位建设“天地图”。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资料收集、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国测绘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10月21日,“天地图”测试版开通试运行,效果良好。之后,根据试运行各方面反馈,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建设单位对“天地图”信息内容进行了充实,功能进行了完善,运行环境进行了优化,于2011年1月18日正式将“天地图”上线运行。

 

  二、“天地图”集成的数据内容

 

  “天地图”作为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主要运行形态与手段,是测绘部门正致力建设的“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为用户提供全国地理信息“一站式”协同服务。

 

  “天地图”集成了海量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总数据量约30TB,处理后的电子地图总瓦片数近30亿。主要包括:全球范围的1:100万矢量地形数据、25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范围的1:25万公众版地图数据、导航电子地图数据、1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2.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319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个县级市建成区的0.6米分辨率遥感影像,部分城市热点三维街景数据。

 

  “天地图”中我国范围内的数据尤为详尽,覆盖范围从宏观的中国全境到微观的县市乃至乡镇、村庄,数据内容包括不同详细程度的交通、水系、境界、政区、居民地、地名等矢量数据,不同分辨率的地表卫星影像数据等。其中,矢量数据是“天地图”数据资源的主体,主要来自国家测绘局和我国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公司;各类地名和兴趣点(POI)有1100多万条(其中,住宿POI有12万条、餐饮POI有42万条、零售机构POI有89万条、政府机关POI有35万条、银行POI有27万条),可用于路径规划的道路总里程224万公里。地表卫星影像数据主要是通过商业合作的方式,使用了来自不同公司的卫星影像数据和航空影像数据。

 

  此外,“天地图”还集成整合了全国测绘部门的各级各类地理信息与地图服务内容,实现了全国测绘部门地理信息的“一站式”服务。用户还可通过“天地图”直接访问全国测绘成果目录服务系统、相关专题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以及全国省级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网站。

 

  三、“天地图”的服务功能

 

  “天地图”以门户网站和服务接口两种形式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一站式”地图服务。门户网站具备二维与三维地图浏览、地名分类搜索定位、距离和面积量算、兴趣点标注、驾车路线规划、中英文地名切换、屏幕截图打印等功能,主要面向公众地理位置查询、出行、旅游、教育学习等方面的需求。服务接口包括10类标准服务接口和超过1000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所有单位和个人用户都可以利用标准服务接口调用“天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并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系统中或搭建一个新的应用系统。

 

  “天地图”的推出,为一大批企业进行地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开发环境,有效解决了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将有力推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带动产业链上游(数据生产)、中游(产品开发)和下游(增值服务)相关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政府、企业、公众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

 

  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在建设基于地理位置的政务信息系统或专题应用系统中,可充分利用“天地图”提供的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和开发接口,整合、管理和发布本部门、本单位相关信息,避免地理信息数据重复采集。相关企业可以利用“天地图”直接构建业务应用系统或进行增值开发,推出更多的社会化地理信息服务产品,满足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天地图”获得多尺度、多类型的地理信息,了解地理环境,规划旅游出行,制作个性地图,方便学习和生活。

 

  以旅游出行为例,简要说明如何使用“天地图”的有关功能。假如用户在广州的同学想携家人来北京旅游,希望能帮他安排酒店和旅游路线。可以利用“天地图”的搜索功能,在西直门附近搜索一家酒店住宿,这里离公交站点、地铁口较近,方便出行。然后利用标注功能,在地图上标注所有了解到的关于该酒店的相关信息。进入下一步,利用“天地图”的距离量算工具,可以测得从酒店到鸟巢、故宫等旅游景点的距离。然后再利用路径规划功能,选择一条适合的出行路线。同时可以利用查询功能把酒店和景点周边的公交站点、地铁口、餐饮店等信息也一起标注在地图上。最后采取截图的方式,将以上信息全部保存下来。此外,“天地图”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城市有0.6米分辨率遥感影像,房屋树木清晰可见。因此,用户可以将鸟巢、故宫等景点的高分辨率影像一并截图,一股脑将图片发给远在广州的同学。

 

  四、“天地图”进一步发展的初步考虑

 

  “天地图”的正式上线,改变了传统离线提供地图和测绘成果数据的测绘服务方式,是国家测绘局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重大举措,是让全社会充分共享中国测绘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对于更好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方便社会公众的工作和生活意义重大。但是,“天地图”刚刚起步,在访问速度、专题信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丰富。下一步,国家测绘局将继续把“天地图”作为构建数字中国、发展壮大地理信息产业的一项战略任务不断完善,作为转变测绘发展方式、提升测绘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战略举措加快推进,充分发挥测绘系统、行业、企业的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加工、处理、分发的基础骨干网络队伍优势,积极推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等专业信息资源以及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同时按照全民办网站、办测绘的思路调动用户积极性加快地理信息更新,着力将“天地图”打造成为数据覆盖全球、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方便快捷、服务优质高效的国际一流的在线地图服务网站。重点在四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加强“天地图”网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服务器集群和多节点服务,改善网络运行环境,解决网络速度和稳定性问题,不断提高网站服务能力和效率。

 

  二是加快高分辨率影像资源获取能力建设,要发射我国自主高分辨测绘卫星,加大航空摄影力度,发展无人机遥感系统,不断提升遥感影像数据的精度、质量和自给率。

 

  三是建立健全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天地图”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大力推进数字省区和数字城市建设,进一步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和技术手段,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用户利用信息上传功能及时更新信息。

 

  四是加大“天地图”应用推广力度,鼓励扶持企业在“天地图”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地理信息应用,满足社会个性化需求,在实用、可靠、快捷等方面赢得用户青睐,进一步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天地图”网站正式上线情况

 

  点击进入“天地图”网站

分享到: